“这个世界上,没有人能够战胜解放军!”
1952年11月,蒋介石败退台湾已整整三年。某天,他收到一份秘密战报,内中的内容让他彻底绝望。他终于明白,那梦寐以求的反攻大陆,已成为遥不可及的幻影。
这份战报详细描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的辉煌胜利。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动用了庞大的兵力和强大的火力,对志愿军守卫的阵地进行了长达43天的无情轰炸。上甘岭战役因其极度惨烈震惊了世界,也极大地削弱了美军的士气,甚至让美军将这里称为“伤心岭”。
1952年10月,经过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拉锯战,双方军队在三八线附近陷入了对峙状态,处于边打边谈的微妙平衡。双方派出了代表准备在板门店进行停战谈判。
展开剩余88%然而,1952年10月8日,局势骤然紧张,美方谈判代表哈里逊突然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。几天后,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正式爆发。
当时,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刚刚在欧洲战场率军所向披靡,正筹备竞选美国总统。但在朝鲜战场上,美军表现疲软,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恢复声望和赢得选民支持。
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响应。克拉克几个月前刚接替马修·里奇威,同样急需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此前,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数百公里的战线上,采用“冷枪冷炮”的战术,利用神枪手和迫击炮手,在避免大规模冲突的前提下,针对小股美军孤立部队进行射击,每次都能歼灭数至数十名敌人,美军损失惨重,累计超过万人。
艾森豪威尔和克拉克决定主动出击,目标是朝鲜的重要战略重地——金化市。金化前沿有座关键的五圣山,这座山是朝鲜中部的制高点,也是连接东海岸与西海岸的重要枢纽。
五圣山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,彭德怀将军曾言:“一旦失去五圣山,志愿军在200公里内的防御将无险可守。”
志愿军在五圣山部署了重兵,令克拉克十分焦虑。此时,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向他呈上了一份“摊牌作战计划”,准备先攻占五圣山外围的上甘岭小阵地。
上甘岭村距离五圣山主峰东南仅四公里,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。村子两侧分别有597.9高地和537.7高地北山,这两座小山头正是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的主战场。
这两个高地是我军“冷枪冷炮”战术的最激烈战场。537.7高地北山距美军阵地仅有150米,志愿军神枪手在此频频射杀美军,使美军将其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。
这两个小山头的战线宽仅3.7公里,范佛里特自信满满,坚信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可以迅速夺取。他计划派出两个营的兵力,配合飞机和大炮,在短短几天内攻下阵地。
他还运用“声东击西”的战术,白天将士兵调往其他方向,晚上悄悄增兵上甘岭。
我军第15军45师负责防守上甘岭。起初,我军误判敌人主攻方向,以为是从西方山和斗流峰发动进攻,因此在战斗初期,仅派出两个营共约200人驻守上甘岭。
1952年10月14日夜晚,敌方集中300门重型火炮,出动数十架飞机和百余辆坦克,对上甘岭发动猛烈轰炸。炮声震天,硝烟弥漫,战场瞬间变成火海。
数小时后,我军地面防御工事被炸毁,但战士们依然坚守阵地,火力凶猛。
炮击结束后,范佛里特发起地面攻击,派出两个营猛攻,结果被志愿军顽强击退,溃不成军。
实际上,除了地面工事外,我军还秘密修建了双层坑道。轰炸时,战士们迅速躲入坑道,避免了巨大伤亡。
范佛里特因攻势受挫,变得急躁,持续用炮火轰击。志愿军估算敌军首日发射炮弹达30万发,平均每秒6发,令上甘岭面目全非,连表层泥土都炸成粉末,深达一米,两座山头甚至被炸低了两米,坚硬岩石也粉碎成尘。
强烈轰炸造成志愿军大量伤亡,许多战士被震伤或震死。第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紧急指示15军:“无论如何,必须守住五圣山!”
10月18日,敌军首次攻破我方地面阵地,我军全面退守坑道展开坚守,15军损失惨重。军长秦基伟号召全军动员投入战斗。
王近山多次调兵,迅速调来老部队12军,并严肃对12军军长曾绍山说:“必须和15军紧密配合,随时准备战斗。”
曾绍山感叹:“这场战争越打越大。”
王近山冷静回应:“这注定是一场残酷的大规模决战。”
10月30日,12军主力几乎全部调往上甘岭,誓与敌人血战到底。15军集结连队反攻被占的597.9高地,12军91团作为第二梯队参战,进攻顺利,2天内夺回大部分阵地,仅剩11号高地未攻下。
夺回阵地后,12军和15军分别死守各自防线,两军协同默契,作战效率高。
11月2日,敌人增兵,包括第7师31团、空降187团营和南朝鲜军两个营,发动更大规模进攻。上午8点多,炮火连天,数小时内向597.9高地发射数十万发炮弹,山上泥土被染成血红色。
尽管敌人狂轰滥炸,我军依旧坚如磐石。虽然每日伤亡两三百人,阵地依然牢牢守住。
11月3日,南朝鲜军一营发起冲锋,被我军痛击溃散。下午敌军增兵,经过激烈交火,12军与15军再次击退敌军。
随后几日,双方陷入拉锯战,敌军无功而返。第三天敌军调整策略,兵力增至6个营。
敌军先用两个营诱敌,继而用炮火集中轰击2小时,下午又增派两个营兵力。共发起三次猛攻,均被我军击退。
597.9高地难攻,敌军火急火燎,转而进攻537.7高地北山。该地原由15军一步兵连防守,上甘岭战役爆发后,15军29师与敌军多次激烈争夺,双方交替占领,伤亡惨重。
11月7日,12军92团接管537.7北山反击任务。92团集中70门野炮、榴弹炮和火箭炮,配合两个营兵力,炮击南朝鲜军阵地逾一小时,造成敌方重创。
12军92团与93团协同作战,成功夺取11号阵地。但敌军每日反扑,经过一个多月炮击,我军掩体几乎全毁,弹药也极度短缺。
92团一营和三营在前线奋战,二营负责运弹任务,频遭敌炮火封锁,运输困难重重。
有时二营临时调往前线,只能徒手捡拾阵亡战友武器,导致多名战士牺牲。因92团伤亡过大,我军又调来93团一营和34师102团增援。
34师102团刚到阵地三天,即有五六百人伤亡。调整战术后伤亡明显下降,经过十多天鏖战,597.9高地被彻底守住,仅剩零星冲突。我军共歼敌4000余人。34师102团完成任务后,由45师102团继续坚守阵地。
12月28日,敌军被彻底击溃,无力反击,上甘岭战役宣告胜利。
战役结束后,王近山总结:志愿军伤亡逾万,歼敌达2.5万。若全面采用12军战术,至少可减少3000人伤亡。
12军表现尤为突出,四个团参战,牺牲4000余人,歼敌1.2万余人。他们擅长小兵群作战,避免大规模兵力集结,而以组、班为单位灵活作战,犹如星辰散布战场,随时补充,大幅减少伤亡。
坑道战术也为小兵群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。但坑道环境极为恶劣,空间狭窄,充斥着伤员和烈士遗体,甚至连排泄都在坑道内,空气闷热难耐,水和药品极度匮乏。战役较量,更多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。
上甘岭战役成为美军朝鲜战争中最失控的战役,原计划步兵数量是实际的1/15,伤亡是预期的125倍。美军付出了惨重代价,却未能达成任何战略目标。
43天的拉锯战中,美军消耗巨大军事资源,金化攻势成为他们的“黑洞”,也成了美军高层为挽回颜面而押下的恶性豪赌。
战役后,美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志愿军实力,丧失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,推动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展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,股票配资配资,十大实盘配资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