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蔡华丽 梅从政
在曲阜,时间拥有不同的度量衡。
它不只是钟表的刻度,还是万仞宫墙垒起的厚度、千年古柏刻写的年轮,更是泗水河畔千年不息的书声余音。
这座因一位圣人而铭刻于世界文明版图的城市,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浸润着讲学诵弦的余韵。尊师重教是这座古城的文化基因,在这里,至圣先师的初心与风骨,并未止于庙堂之上的供奉,而是化作一种磅礴而持久的力量,深刻塑造着曲阜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气象与格局。
在曲阜师范大学校园内,坐落着我国唯一的教师主题博物馆——中国教师博物馆。9月10日,在我国第41个教师节当天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走进这座博物馆,探寻中华民族穿越千年的“师道传承”。
凝望:师道风骨的千年遗存
在教师博物馆里,收藏着一个被磨得十分陈旧的竹制扁担,这个扁担两头微微向下弯曲——明显是长期挑起重物所致。这个扁担的主人,是被誉为“深山红烛”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支月英。
1980年,19岁的支月英考取了教师资格。就在这一年,她来到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,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。支月英工作的泥洋小学地处大山深处,是名副其实的“山沟沟”。
大山让支月英的教学之路异常艰辛。每年开学季,“运教材”就是让老师们格外头疼的事。因为汽车无法到达,支月英和其他老师要用扁担挑着七八十斤的课本、教具翻山越岭,步行几十公里才能到达学校。
在这个“山沟沟”里,从“支姐姐”到“支阿姨”,再到“支奶奶”,支月英一干就是四十多年。
2023年11月,支月英将她用过的扁担捐给了教师博物馆。扁担的两端刻着两个字,一个是“坚”,激励全国的老师们要坚守自己的教学岗位;另一个是“德”,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。
在教师博物馆,这根扁担与入口处甲骨文“教”字中的那根教鞭形神合一。甲骨文中的“教”字左上部分是“爻”,象征着教学内容;左下部分是“子”,也就是正在学习的孩童;右边则是一个人手持木棍的形象,仿佛师者手持教鞭,鞭策孩童学习的样子。
支月英肩上的扁担,便是这古老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注脚。这根“教鞭”挑起的,是书本与文具,是为孩子拨开迷雾、看见世界的工具;它所指引的,是一条用脚步丈量出的、通往未来的知识之路。
师道的风骨,就藏在这个跨越几千年的动作里——那便是“举起”。无论是举起教鞭,还是挑起扁担,教育家们举起的,从来都是启迪蒙昧、负重前行的责任与担当。
在教师博物馆一层,复原了孔子“杏坛讲学”的场景,这位“至圣先师”从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的六艺之中,提炼出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。
从此,教育的形态从宫廷走向民间,从贵族的特权化为平民的曙光。那根无形的“教鞭”,在孔子手中,化作了滋养三千弟子乃至后世无数读书人的阵阵春风。
聆听:华夏师者的精神密码
在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师博物馆副教授徐秀的带领下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在博物馆大厅看到了一尊名为《师道》的雕塑。它的整体造型为一方沃土、一棵大树、一种精神,寓意在中华文化这方沃土上,广大教师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枝繁叶茂、生生不息。
而教师博物馆里所收藏的古往今来那些师者的故事,让“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”一点点变得具象化。
在博物馆《教师的典范》展厅里,徐秀向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展示了“人民教育家”黄大年用过的军用水壶、投影仪、教学笔记,以及科考探测回来的陨石等展品。
黄大年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。2009年,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,回国任教于吉林大学。回国后,他带领团队,创造多项“中国第一”,为中国“巡天探地潜海”填补多项技术空白,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黄大年始终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,他曾在同学纪念册上写道:“振兴中华,乃我辈之责”。他所发出的追问,至今仍振聋发聩:“我们国家如何走向世界一流?”“我们凭什么干不过外面?”“是因为国家需求不紧迫?还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、不够拼命?”
“他以‘振兴中华,乃我辈之责’的使命担当,投身强国建设的时代洪流中,他是‘具有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’的好老师代表。”徐秀说。
在同一个展厅里,还陈列着一只红色喇叭。教师博物馆的学生讲解员王葆嘉为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讲述了它背后的故事。这只喇叭,是张桂梅校长在华坪女高使用的。每天清晨五点半,它的声音唤醒整个校园;课间操时,它传达指令;中午吃饭,红歌经它响彻食堂;深夜,它又催促学生就寝。有学生说,一天听不到喇叭声,心里就空落落的。它不仅是师生的闹钟,更是精神的强心针。
这些年,张桂梅校长是“热搜常客”,她的故事“看哭”了无数网友。
2023年9月,王葆嘉曾去华坪女高拜访张桂梅校长。崎岖的山路、不便的交通是她去华坪女高最大的感受。可后来在交流中她才知道,整个暑假,当时已经66岁的张桂梅校长都往返于这样的路上挨个家访。“张桂梅校长愿意为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终身‘起立’是‘乐教爱生、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’最鲜明的体现。”王葆嘉感叹。
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。”在中国教育史上,除了孔子,还有一个人被尊称“万世师表”,他就是陶行知。
陶行知曾立下志愿,开设100万所学校,改造100万个乡村。他亲自为农民教育编写了《平民千字课》,奔走于全国各地,义务教广大农民识字,和众多知识分子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。
“在陶行知的故事里,我们看见的正是‘胸怀天下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’”,徐秀充满钦佩地说。
在教师博物馆,还有一个展柜一直吸引着来访者频频驻足,里面陈列着“人民教育家”于漪戴了十几年的手表、眼镜,还有她的笔筒、著作、传记与笔记。
2019年9月17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,授予于漪“人民教育家”国家荣誉称号。
当时的颁奖词中写着: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,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。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,坚守“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”。
2024年7月1日,曲阜师范大学师范生给于漪先生写了一封信,表达由衷敬仰与立志从教的决心。很快,于漪先生回信了。信中写道:“得知你们以做一名好教师为人生理想,很为你们高兴。人无志不立,志存高远,心中就有明灯一盏……”字里行间都是对后辈的殷切期许。
“于漪先生‘做了一辈子教师,一辈子学做教师’的态度,正是‘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’的‘活样本’。”徐秀说。
被清华人称为“永远的校长”的梅贻琦先生,任职期间正逢国家危难之际。由于经费困难,梅贻琦上任伊始就废除了校长特权和补贴,薪水比普通教授还低,时常生活困顿,他的夫人便在昆明街头贩卖定胜糕补贴家用。有一次上课他差点迟到,向同学们道歉说:“对不起同学们,夫人有点急事,糕点摊子没有人管,我帮忙照看了一会儿,没想到差点误事。”
“梅贻琦以身作则的坚守,诠释了教育家‘育人先正己’的风骨,是‘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’的典范。”徐秀说。
在被誉为“国宝教师”的霍懋征身上,则可以看到师者“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”。1956年,霍懋征被评为“全国首批特级教师”,她的“十六字方针”“八字方法”“十个学会”等至今仍是很多师范生学习的榜样。为了减少错别字的出现,霍懋征成立了“消灭错别字病院”,谁的错别字少就当“主治医生”,错别字多的就是“病号”,主治医生还会向家长“通报病情”。1981年,霍懋征的学生参加北京市毕业班统考。全班语文平均分高达97.46分,而且没有一个人写错别字。
接续:薪火相传的教育之光
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,中国教师博物馆馆长孙祥广介绍,教师博物馆系统地梳理和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发展史,描绘了教师职业和身份的变迁史,呈现了教育政策、教师政策的演进史。在这里,人们可以借助史料、实物、实景打开“国家教师档案”。
这份宝贵的“档案”正在激励着许多青年教师和师范学子。
王葆嘉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,在教师博物馆志愿服务的五年里,她从一名讲解员成长为讲解团团长。她说,是教师博物馆让她真正理解了“教师”二字的分量,也让她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2024年9月,王葆嘉赴陕西咸阳支教。她遇到了一位“调皮”的学生,他总是打断老师说话,办公室的老师提起他时都直摇头。“我想到了对话支月英老师时,她给我讲述的引导后进生的故事”,王葆嘉开始慢慢了解他,发现他总是跟妈妈唱反调。于是,她“学着像张玉滚老师一样”,一遍遍去家访,缓解他和妈妈的关系,并帮助他养成自律的习惯。没想到在期末考试中,这个学生把王葆嘉写进了作文里,这个当初顶撞她最多的学生也是她离开时“哭得最痛”的学生。
王葆嘉说,“教师博物馆里优秀教师的故事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,成为我职业信仰的基石,指引我努力成为一名不忘初心、不负时代的人民教师。”
2024年11月,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郝娴贞来到教师博物馆参观,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事迹给她带来深深的感动与激励:“一辈子做老师,一辈子学做老师。”
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,高原一年大概会去教师博物馆30次。被高原视为榜样且对她影响最大的也是于漪老师,“于老师强调教育必须‘目中有人’,走进学生的世界”。高原是一名辅导员,每天要面对很多性格、地域各不相同的学生。在榜样的激励下,她尝试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业压力、生活困境、职业规划需求,并提供精准帮扶,“培育他们成长、成人、成才,让教育更有温度”。
孙祥广介绍,教师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10余万人次参观,其中来自师范类高校的交流团多达700多个。“教师博物馆旨在为民族留存永恒的文化记忆,为教育珍藏宝贵的历史遗产,为教师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。在这里,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历史厚度、人文深度和时代温度将得到集中呈现。”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,股票配资配资,十大实盘配资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